簡介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傅山曆來有 “學海” 的稱譽, 他工書善畫, 博極群籍, 在經史子集、 文學詩詞、 佛經道藏、 書法繪畫、 鍾鼎文字、 醫學醫術諸領域都有精深研究 , 所提倡的 “經子不分” , “經子平等” 思想更是開一代風氣之先, 其研究、 批點諸子著作之多、 內容之廣泛,在中國古代學術史上是少見的。 而諸子當中, 最傾盡其心力、 最能體現其思想風貌的則首推 《莊子》 一書。
傲骨凜然的傅山一生特立獨行, 對於經典、 名士、權貴時有貶損、 諷刺之語, 獨獨對於莊生、 《莊子》 大加褒揚, 奉為至論, 嗜莊、 好莊、 迷莊之情溢於言表。其留存的詩文、 雜記、 批語中屢屢言及莊子。褒讚莊子、 自認承續莊學的詞文在傅山遺著中隨處可見, 其研究莊子的主要作品有《莊子翼批注》 、 《老莊二書》 、 《逍遙遊》 、 《應帝王》 、 《讀南華經》 、 《莊子天下篇》 、 《莊子理字》 、 《莊子情字》 、 《荀卿評莊子》 等, 此外還有大量散布在其他詩文、 雜文中言及莊子的文句。
傅山一生遍注諸子, 在 《莊子》 一書上著力最深,《莊子》 的思想既是其精神的引領, 又是心靈安頓之所歸, 其批注的方式與言述更彰顯著個人活潑潑的生命氣質。詮解 《莊子》 時對天地間 “情” 的推崇、 以 “遊” 的姿態應對人間 “是非” 、 主張 “變” 、 “異” 的政治傾向, 正是最能體現其個人特質與思想風貌的三個方麵, 通過對其莊學思想的探析, 我們也能從中窺見其性情與學術之梗概。
對於莊子的著作,在顛沛流離的旅途中,仍然“時時在目”,在冰雪覆蓋北國的嚴冬裏,依然用工整的小楷書寫《南華經》多篇。對於老子的著作,三日不讀便覺得“舌本軟”,難以啟齒說話,五十歲過後還在“細注”,進行認真的研究。這些生動的記載說明,他對老莊之學是很推崇與重視的。他在一篇疏文中曾說:“僑黃老子,何笑正笑,漆園自雲,其於宗也。”在這裏他以“僑黃老子”、“漆園”自況自稱,以承緒老莊之學的大弟子自許。
綜觀傅山一生行事作風與思想主張,可見他本質上是一個道家人物的性情:為人為學本於真性真情、自由自在,反對權威主義教條主義,因此,他極其憎惡“奴儒”為人為學的“奴性”:“若奴人,不曾究得人心空靈法界,單單靠定前人一半句注腳,說我是有本之學,正是咬�q人腳後跟底貨,大是死狗扶不上牆也。”並由此而極力批判當時所謂上流社會是非顛倒的假仁假義。他自己也在很多場合與作品中反複強調、自陳:“老夫學老莊者也”、“我本徒蒙莊”、“吾師莊先生”、“吾漆園家學”、“愚父子學莊列”,還飽含深情地說:“三日不讀《老子》,不覺舌本軟。疇昔但習其語,五十以後,細注《老子》,而覺前輩精於此學者,徒費多少舌頭,舌頭總是軟底。何故?正坐猜度,玄牝不著耳。”“吾莊翁所謂緒餘可以為堯舜者也。”
老莊哲學豐富,據史書記載,他們為人自尊,對人間功名利祿很淡漠,一生不得勢也不願得勢,一生不得誌也不願得誌,以窮盡人倫物理為天職。生活的道路對於傅山來說,與老莊十分相似,思想境界亦相通。這些都給傅山很深的影響,因此自然成為他進行研究的主要對象,使他成為明清之際著名的道家代表人物之一[4] ⠣
這是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的一句評語。傅青主,很多人知道他還是從看梁羽生武俠名作《七劍下天山》開始,更多人知道他恐怕是因為徐克拍的電影《七劍》。不過,《七劍》中的“傅青主”讓我很失望,演員劉家良先生據說是一位有功夫的藝人,但他在片中塑造的形象氣質卻是比較失敗的。曆史上的傅青主,其實和《射雕英雄傳》中的黃藥師倒頗有些相似,是一個天才型的雜家,一個仙風道骨、飄逸絕倫的絕頂人物,一個至情至性的奇男子,一個真正的武林高手。
手頭有本《傅山評傳》(魏宗禹著),自圖書館借來兩個月了,斷續讀來,對傅青主有了更多的認識。傅青主,生於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卒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山西陽曲(今太原)人,初名鼎臣,後改名山,字青竹,後改字青主,字號頗多,已知的已有石道人、朱衣道人等50多個名號。
傅青主博學多才,當時人就稱讚他的學問像大海一樣廣博(“學海”),可以說他是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在經學、先秦子學、佛經道藏、醫學、書法、繪畫、詩詞、音韻、訓詁之學甚至武學等各方麵都有較深造詣,其涉獵之廣、成就之大,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見的。特別是他生活在明末清初的戰亂不穩之際,“著述無時又無地”,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委實是奇跡了。
他是一個書法家,被推許為清初第一人。《淮安府誌》記載傅青主到淮安後,“寓能興寺……山詩名遍天下,淮人求詩字,門限幾斷。又數為淮民脫冤,人德之。”慕名來求他書法詩歌的人幾乎把門檻都踏斷了!(一點都不讓現在的追星族呢)而且他每到一地,路見不平即挺身而出,為民解冤,深得百姓的愛戴。
他是一個畫家,他的畫與八大山人風格相近,《圖繪寶鑒》評述道“畫出町畦之外,邱壑迥不猶人,其才品海內無匹,人不能盡識也。”讚譽他的山水畫突破傳統技法風骨,卓絕於世。
他是一個醫學家。說他是“家”,除了因其醫術高明,還因為他寫了不少醫學著作,據傳不管是多麽複雜難治的病,他都能手到病除,來找他看病的人非常多,他“貴賤一視之”,並不因病人的貴賤富窮而差別對待,在當時就有“仙醫”的美名。青主所著醫書遺稿,被後人整理編為《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傅氏幼科》等,特別是《傅青主女科》是中醫學名著,至今仍惠及醫界。
他是一個旅行家,足跡踏遍了半個中國,他甚至把自己的歸宿想像為,走不動了就死在山林之間(“橫屍於大林丘山間”)。清人王士�G《池北偶談》記載青主父子“常粥藥四方,兒子共挽一車,暮抵逆旅,輒篝燈課讀經史騷選諸書,詰旦成誦,乃行。”生動展示了一幅苦中有樂的行旅讀書圖!
他是一個武林中人,史家稱他“性任俠”,在他的詩中也有“劍術惜其疏”,“盤根礪吾劍,金鐵滿山鳴”的句子。然而更有力的證據是,1984年在山西靈石縣發現了一本名《傅山拳法》的拳譜,經鑒定正是傅青主所著。又據《石膏山誌》載,清順治四年(1647年)春,青主和兒子傅眉到山西靈石縣天空寺演示打坐和五禽戲,傳與寺內主持道成法師,接著又傳授給了寺內和尚以及當地名士吳成光。確實,想想青主既參加過抗清鬥爭,又敢於在戰亂動蕩之際行走天下,沒有一身武功和膽氣倒是不正常的。
但我最佩服傅青主的,還是他的民族氣節和至性至情。滿清入主中原後,作為一名有骨氣的知識分子,傅青主參與並支持了民間的抵抗運動,並因此被逮入獄,受到嚴刑拷打,但他“抗詞不屈,絕粒九日幾死,門人有以奇計救者得免”。康熙皇帝下詔舉行博學鴻詞科考試,通過這個手段網羅各地有名儒士,傅青主被迫到北京後,素聞傅青主才學的康熙帝免去了他考試的形式,直接授予他“中書舍人”的名譽官職。按慣例是要向皇帝磕頭謝恩的,但年邁的青主倒在地上,絕不磕頭,在那個專製權威壓死人的時代,這是難能可貴的傲骨。
史書
《清史稿ⷥ傳二百八十八ⷩ𘤺》
傅山,陽曲人。六歲,啖黃精,不穀食,強之,乃飯。讀書過目成誦。明季天下將亂,諸號為�|紳先生者,多迂腐不足道,憤之,乃堅苦持氣節,不少�j�堋L嵫𐳯ᦌ張孫振所誣,孫振,閹黨也。山約同學曹良直等詣通政使,三上書訟之,巡撫吳�`亦直袁,遂得雪。山以此名聞一下,甲申後,山改黃冠裝,衣朱衣,居土穴,以養母。繼鹹自九江執歸燕邸,以難中詩遺山,且曰:“不敢��友生也!”山省書,慟哭,曰:“嗚呼!吾亦安敢負公哉!”
順治十一年,以河南獄牽連被逮,抗詞不屈,絕粒九日,幾死。門人中有以奇計救之,得免。然山深自吒恨,謂不若速死為安,而其仰視天、俯視地者,未嚐一日止。比天下大定,始出與人接。
康熙十七年,詔舉鴻博,給事中李宗孔薦,固辭。有司強迫,至令役夫舁其床以行。至京師二十裏,誓死不入。大學士馮溥首過之,公卿畢至,山臥床不具迎送禮。魏象樞以老病上聞,詔免試,加內閣中書以寵之。馮溥強其入謝,使人舁以入,望見大清門,淚涔涔下,仆於地。魏象樞進曰:“止,止,是即謝矣!”翼日歸,溥以下皆出城送之。山歎曰:“今而後其脫然無累哉!”既而曰:“使後世或妄以許衡、劉因輩賢我,且死不瞑目矣!”聞者咋舌。至家,大吏鹹造廬請謁。山冬夏著一布衣,自稱曰“民”。或曰:“君非舍人乎?”不應也。卒,以朱衣、黃冠斂。山工書畫,謂:“書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
人謂此言非止言書也。詩文初學韓昌黎,崛強自喜,後信筆抒寫,俳調俗語,皆入筆端,不原以此名家矣。著有霜紅龕集十二卷。子眉,先卒,詩亦附焉。眉,字壽髦。每日出樵,置書擔上,休則把讀。山常賣藥四方,與眉共挽一車,暮抵逆旅,篝燈課經,力學,繼父誌。與客談中州文獻,滔滔不盡。山喜苦酒,自稱老�f禪,眉乃稱小�f禪。
經曆
明末清初之際,地處山西腹地的太原府陽曲縣(今太原市),出了一位博藝多才、重氣節、有思想、有抱負的著名道家人物。他的事跡生平,不見於正史記載,甚至連專門記載地方曆史陳跡的縣誌、府誌,也隻見廖廖數語。然而他的聲譽和影響卻是相當之大,相當之深,毫不誇張地說,在太原地區乃至三晉大地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頗受人民群眾擁戴。在整個山西乃至於全國也稱得上聲名遐邇,彪炳於後。他就是明清之際的誌士仁人傅山――傅青主。
傅山世出官宦書香之家,家學淵源,先祖連續七八代有治諸子或《左傳》、《漢書》,卓然成家者。曾祖傅朝宣曾為寧化府儀賓、承務郎,祖父傅霖累官山東參議、遼海兵備,頗有政績,其父傅子謨終生不仕,精於治學。傅山少時,受到嚴格的家庭教育,博聞強記,讀書數遍,即能背誦。15歲補博士弟子員,20歲試高等廩餼。後就讀於三立書院,受到山西提學袁繼鹹的指導和教誨,是袁氏頗為青睞的弟子之一。
袁繼鹹,是明末海內鹹知的耿直之臣,提學山西時,以“立法嚴而用意寬”的精神宗旨,整頓三立書院學風,不拘一格,選拔人才。他極重於文章、氣節的教育,對傅山影響頗深,傅山亦以學業精湛、重節氣得意於袁氏門下。袁繼鹹曾在朝為兵部侍郎,因為官清廉,為人耿直,敢於直言,得罪權貴魏忠賢之流,被貶為山西提學。崇禎九年(1636年),魏忠賢死黨山西巡按禦史張孫振,捏造罪名誣告袁繼鹹,陷其京師獄中,傅山為袁鳴不平,與薛宗周等聯絡生員百餘名,聯名上疏,步行赴京為袁訴冤請願。他領眾生員在京城北京四處印發揭貼,申明真相,並兩次出堂作證。經過長達七八個月的鬥爭,方使袁繼鹹冤案得以昭雪,官複武昌道。袁繼鹹得雪之日,魏忠賢的走卒――張孫振,亦以誣陷罪受到謫戍的懲罰。這次鬥爭的勝利,震動全國,傅山得到了崇高的榮譽和讚揚,名揚京師乃至全國。
袁案結束後,傅山返回太原。他無意官場仕途,尋城西北一所寺廟,辟為書齋,悉心博極群書,除經、子、史、集外,甚至連佛經、道經都精心覽讀,掌握了豐富的知識。崇禎十六年(1643年),傅山受聘於三立書院講學。未幾,李自成起義軍進發太原,傅山奉陪老母輾轉於平定嘉山。不久,起義軍、清軍先後攻占北京,明亡。傅山聞訊寫下“哭國書難著,依親命苟逃”的悲痛詩句。為表示對清廷剃發的反抗,他拜壽陽五峰山道士郭靜中為師,因身著紅色道袍,遂號“朱衣道人”,別號“石道人”。朱衣者,朱姓之衣,暗含對亡明的懷念;石道者,如石之堅,意示決不向清朝屈服。可見,傅山出家並非出自本心,而是藉此作為自己忠君愛國、抗清複明的寄托和掩護。
清軍入關建都北京之初,全國抗清之潮此伏彼起,氣勢頗高,傅山渴望南明王朝日益強大,早日北上驅逐清王朝匡複明室,並積極同桂王派來山西的總兵官宋謙聯係,密謀策劃,積蓄力量,初定於順治十
一年(1654年)三月十五日從河南武安五汲鎮起義,向北發展勢力。然而,機事不密,宋謙潛往武安不久,即被清軍捕獲,並供出了傅山。於是傅山被捕,關押太原府監獄。羈拘期間,傅山矢口否認與宋謙政治上的關係,即便是嚴刑逼供,也隻說宋曾求他醫病,遭到拒絕,遂懷恨在心。一年之後,清廷不得傅山口供,遂以“傅山的確誣報,相應釋宥”的判語,將他釋放。
傅山出獄後,反清之心不改。大約在順治十四至十六年間,曾南下江淮察看了解反清形勢。當確感清室日趨鞏固,複明無望時,遂返回太原,隱居於城郊僻壤,自謂僑公,那些“鬆喬”、“僑黃”的別號就取之於此後,寓意明亡之後,自己已無國無家,隻是到處做客罷了。他的“太原人作太原僑”的詩句,正是這種痛苦心情的寫照。康熙二年(1663年),參加南明政權的昆山顧炎武尋訪英雄豪傑,來太原找到傅山,兩人抗清誌趣相投,結為同誌,自此過從甚密。他們商定組織票號,作為反清的經濟機構。以後傅山又先後與申涵光、孫奇逢、李因篤、屈大筠以及王顯祚、閻若璩等堅持反清立場的名人和學者,多有交往。尤其是曾在山東領導起義的閻爾梅也來太原與傅山會晤,並與傅山結為“歲寒之盟”。王顯祚見傅山常住土窯,特為他買了一所房院,即今太原傅家巷四號院。
清初,為了籠絡人心,泯除亡明遺老們的反清意識,康熙帝在清政府日益鞏固的康熙十七年(1678)頒詔天下,令三品以上官員推薦“學行兼優、文詞卓越之人”,“朕將親試錄用”。給事中李宗孔、劉沛先推薦傅山應博學宏詞試。傅山稱病推辭,陽曲知縣戴夢熊奉命促駕,強行將傅山招往北京。至北京後,傅山繼續稱病,臥床不起。清廷宰相馮溥並一幹滿漢大員隆重禮遇,多次拜望誘勸,傅山靠坐床頭淡然處之。他既以病而拒絕參加考試,又在皇帝恩準免試、授封“內閣中書”之職時仍不叩頭謝恩。康熙皇帝麵對傅山如此之舉並不惱怒,反而表示要“優禮處士”,詔令“傅山文學素著,念其年邁,特授內閣中書,著地方官存問。”
傅山由京返並後,地方諸官聞訊都去拜望,並以內閣中書稱呼。對此,傅山低頭閉目不語不應,泰然處之。陽曲知縣戴氏奉命在他家門首懸掛“鳳閣蒲輪”的額匾,傅山凜然拒絕,毫不客氣。他仍自稱為民,避居鄉間,同官府若水火,表現了自己“尚誌高風,介然如石”的品格和氣節。
成就
身為道家思想傳承者的傅山,無論在學術和學術思想上,傅山的學問文章,都追蹤當時的進步思潮,尤其是前半生明朝末亡之時,他的思想帶有強烈的進步傾向,不重視當時學者重理學的傾向。他讚揚具有革命新精神,被明朝統治者視作洪水猛獸的李贄學術思想和劉辰翁、楊慎、鍾星等節高和寡之士的文風。對明末的政治腐敗,官場齷齪,是有清醒的認識。清軍入關明王朝滅亡後,傅山一反清初一般學者以經學為中心的研究範圍,而是獨辟研究子學的途徑,衝破宋明以來重理的羈絆,開拓了新的學術研究領域,成為清之後研治諸子的開山鼻祖。至於傅山的詩賦,則是繼承了屈原、杜甫以來的愛國主義傳統,他主張詩文應該“生於氣節”,以是否有利於國家和民族為衡量標準。傅山一生著述頗豐,可惜所著宏論,大都散失,隻存書名和篇名,留存於世的僅《霜紅龕集》和《兩漢人名韻》兩部。
在詩、文、書、畫諸方麵,傅山皆善學妙用,造詣頗深。其知識領域之廣、成就之大,在清初諸儒中,無出其右者。傅山的書法被時人尊為“清初第一寫家”。他書出顏真卿,並總結出“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於直率毋安排”的經驗。他的畫也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所畫山水、梅、蘭、竹等,均精妙,被列人逸品之列。《畫征錄》就說:“傅青主畫山水,皴擦不多,丘壑磊珂,以骨勝,墨竹也有氣。”他的字畫均滲透自己品格孤高和崇高的氣節,流溢著愛國主義的氣息,在中國古典書畫藝術中,博得後人的高度讚賞。
傅山不僅是書法家、畫家,而且是晚明清初遺民的代表,北方學術思想的領袖,著名學者,甚至被傳為“武林高手”。其人其事早已成為山西一帶的神話傳說。從而出現了多種托名傅山的作品如《丹亭真人盧祖師養真秘笈》、《丹亭悟真篇》、《傅青主丹亭問答集》、《丹亭真人盧祖師玄談集》等等,當時道教佛教均尊引為本家。
傅山在醫學上,也有著巨大的成就。他內科、婦科、兒科、外科,科科均有很高的技術,而尤以婦科為最。其醫著《傅氏女科》、《青囊秘訣》,至今流傳於世,造福於人。傅山極重醫德,對待病人不講貧富,一視同仁,在相同情況下,則優先貧人。對於那些前來求醫的闊佬或名聲不好的官吏,則婉詞謝絕。對此他解釋為:““好人害好病,自有好醫與好藥,高爽者不能治;胡人害胡病,自有胡醫與胡藥,正經者不能治。”
傅山作為封建社會中的知識分子,一生中處處表現了堅韌不拔的戰鬥精神。他那種“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格和氣節,毫不愧對“誌士仁人”的評價。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初,傅山的愛子傅眉忽逝,年愈古稀進入風燭殘年的傅山悲痛異常,再也經受不得如此打擊,不久則撒手人寰,與世長辭,時年77歲。
思想
傅山自謂, “老莊二書,是我生平得力所在, 旋旋細字旁注, 當精心探索, 若省得一言半句, 便有受用, 可由入道” 。
傅山自稱為道家,說:“老夫學老莊者也,於世間諸仁義事實薄道之,即強言之,亦不能工。”《霜紅龕集》 卷 1 7《書張維遇誌狀後 》) 說明他不屑於稱頌儒家的“仁義” ,並公開以“異 端”自命。在《霜紅龕集》中,傅山多次提到“吾師莊先生”、“我本徒蒙莊”、“吾漆園家學”、“老夫學老莊者也”。無論是從生活形態、思想氣質還是藝術追求上,傅山都刻意向莊子學習。他詩作中有這樣兩句:“既是為山平不得,我來添爾一峰青”,表明他的高風亮節和特立獨行的精神。
“軒轅道士”的“軒轅”二字首先指的是黃老之學的兩大始祖之一的黃帝,《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黃帝姓公孫,因居於軒轅之丘,故名曰軒轅。他曾戰勝炎帝於阪泉,戰勝蚩尤於涿鹿,被諸侯尊為天子。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黃帝和老子的思想經過齊國與楚國的的大力發展,以至於在戰國末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說的“黃老獨盛壓倒百家”的局麵。漢初立國,崇尚的也是這種“清淨無為”的黃老思想。黃老學在漢代的影響是非常廣泛的。統治者集團信奉黃老之學,由是黃老思想全麵運用於漢初政治,達到了“文景之治”的繁榮。從學術角度看,《淮南子》、嚴遵《老子指歸》、河上公《老子章句》的許多觀點都反映出黃老思潮的影響;受現實影響,西漢道家多以老子思想為依據批評政治,討論國是。影響所及,如《史記·外戚世家》載漢景帝之母竇太後“好黃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諸竇不得不讀《黃帝》、《老子》,尊其術”。漢景帝則“以《黃子》、《老子》義體尤深,改子為經,始立道學。敕令朝野,悉諷誦之”。黃老之書升格為經在漢武帝尊六經之前。這些都為其後在民間繼續發展奠定了根基。漢初的“文景之治“就被認為是黃老之學的又一次成功的政治實踐。而四子真經所代表的玄學是除了儒學外唯一被定為官學的學說。
從傳說中的祖先炎、黃二帝,到20世紀新中國的締造者們,從春秋戰國時代空前活躍的百家爭鳴,到當今現代思想、文化、科技熏陶下的一代風流――在漫長悠久而又光輝燦爛的中華民族文明史上,曾經在各個領域中湧現過多少傑出的人物,創造出多少豐碩的成果!他們就像綿延起伏的山脈上那一座又一座高峰,給屹立在世界東方的中華民族增添了無限風光!而生活在17世紀的傅山,就是這些高峰中的一座。
傅山,初名鼎臣,改名山;原字青竹,後改青主。中國人的名字,往往帶有時代色彩,並且寄寓著父母或者本人的理想與情操。如果說“鼎臣”這個名字具有濃厚的封建政治理想和傳統禮教色彩,那麽改名為“山”,就較為符合傅山的思想性格特點――用傅山的老師袁繼鹹的評語說,就是一種“山林氣”,而改字“青主”,則更加突出了傅山自強不息、超凡脫俗的創造精神。傅山有兩句詩就是“青主”的注腳:“既是為山平不得,我來添爾一峰青!”(《青羊庵三首》)從他一生的實踐、創造和成就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確實稱得上當時中國思想文化界一座拔地淩空、多姿多彩的奇峰!
傅山生於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卒於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跨越了兩個朝代,頑強地生活了79年。他生活在怎樣一個時代,這個時代又是怎樣一種生活呢?“蕩蕩乾坤病,戔戔肺腑收”(《病發示眉仁》),這兩句詩是傅山自己一生的切身感受,它形象而概括地描繪了一個矛盾交織、激烈動蕩、天崩地裂的時代和一個清醒的知識分子因此而撕心裂肺的痛苦的靈魂!傅山的前半生,是統治中國近300年的明王朝最後的37年。在中原和西南地區,農民與地主階級的矛盾激化,農民起義的烽火燃遍了全國。在東北,民族鬥爭愈演愈烈,民族戰爭連年不斷。在明王朝內部,閹黨和東林黨之間在黨爭中互相消長,此起彼伏。而作為封建社會上層建築的思想文化界,充斥著性理的空談、複古的迂論、陳腐的八股和柔媚的藝術作風。在傅山39歲這一年,即公元1644年,發生了中國曆史上的大事件――甲申之變,先是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旗幟插上了北京城頭,崇禎皇帝吊死在萬壽山;後是滿清的鐵騎跨過了山海關,旋即踏遍中原。這對傅山來說,不啻是天崩地裂――雖然也在預料之中。“三十八歲盡可死,棲棲不死複何年!”(《甲申集·甲申守歲》)以甲申為轉折點,傅山的後半生,又趕上清王朝統治中國近300年的最初40年,清軍野蠻的鎮壓、屠殺和掠奪,漢族人民普遍的反抗,抗清義軍的頑強戰鬥,南明王朝的苟延殘喘,以及清廷對漢族知識分子的思想統治、文字獄和籠絡收買……這又是一段血腥而動蕩的曆史!大矛盾,大動蕩,包含著血與淚的大痛苦,卻也孕育和錘煉著大人才!就在這樣一個時代,在思想文化界產生了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傅山、李禺頁、顏元、屈大均、呂留良、潘格平等一大批傑出人才,他們雖然各具特色,但都關心民間疾苦和民族興亡,不同程度地具有初步民主思想和唯物主義哲學傾向,掀起了17世紀後半期的一股進步思潮,可以說形成了繼戰國時代百家爭鳴之後的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活躍局麵。其中傅山與顧、黃、王、李、顏,被梁啟超並稱為“清初六大師”,這是僅就學術成就和思想影響而言的。如果從思想解放的程度、學術領域的寬廣、藝術創作的成就、醫道醫術的造詣等多方麵看,傅山更是“橫看成嶺側成峰”,多才多藝,多所建樹,氣象萬千,光彩奪目,確非其他人可企及。
在政治和社會舞台上,傅山一生有三件大事:早年,曾作為山西學生的領袖,為昭雪平反袁繼鹹冤案,反對腐朽的宦黨和黑暗的暴政,領導全省諸生進京請願,持續半年,成為中國近代早期學生運動的先聲。中年,曾從事秘密反清活動20餘年,在49歲時被逮下獄,一年有餘,幾經嚴訊,備極拷掠,抗詞不屈,絕食9日,抱定必死的決心,堅持鬥爭,終於獲釋。晚年,他主要從事著述,曾先後接待或拜訪了昆山顧炎武、容城孫逢奇、富平李因篤、周至李禺頁、和川戴務旃、彭城閻爾梅、番禺屈大均等一大批在野的文人、學者,以及當時尚未仕清的秀水朱彝尊、新城王士禎、太原閻若璩,實際上成為在野的思想文化界的領袖和代表之一,並以73歲的高齡,絕食七日,堅持鬥爭,拒絕參加清廷為籠絡漢族知識分子所舉辦的博學鴻詞科考試,拒絕做清朝的官。這些壯舉在他所處的時代確實夠得上特立獨行,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是最為突出的。
在思想學術方麵,傅山不僅堪與顧、黃、王並駕齊驅,而且比他們思想更解放,在反對以道統自居的理學說教、衝破儒家傳統思想束縛方麵,戰鬥精神和獨創性更強。他博覽經史子集,開創諸子學,精通音韻學與名學(邏輯學),擅長金石遺文之學,確實無愧於同時代人的這種評價:“學究天人,道兼仙釋(《柳崖外編》),”“博極群書,時稱學海”(郭《傅山傳》)。
在文學藝術方麵,傅山的詩文思想性、現實性極強,寫作不拘成法,任性直率,古奧老拙,慷慨蒼涼,奇思逸趣,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書法草楷篆隸,無不精工,豪邁不羈,獨辟蹊徑,名滿天下,當時評價“在王鐸之上”(戴廷木式《與張爾公書》);繪畫古雅入神,寫意曲盡其妙,《圖繪寶鑒》評論說:“其才品海內無匹,人不能盡識也。”
在醫學方麵,他精通醫經脈理,擅長婦科及內外諸科,當時“人稱醫聖”(蔡璜《傅山傳》)。
傅山在他的著作和書麵題款上,也經常署名為公之它,亦作公他,又號石頭、石道人、石老人、嗇廬、隨厲、六持、丹崖子、丹崖翁、濁堂老人、青羊庵主、不夜庵老人、傅僑山、鬆僑老人、朱衣道人、酒道人、酒肉道人,或徑稱居士、傅道士、傅道人、傅子,又稱老蘖禪、還陽真人、真山、僑黃真山、五峰道人、龍池聞道下士、觀化翁、觀花翁、橘翁、大笑下士、西北之西北老人。用現代的話說,傅山也許算得上世界上“筆名”最多的作家之一吧,而這些筆名又無不體現了這座“奇峰”的經曆、思想和性格。
中醫著作
傅山在中醫藥史上的“大師”級地位
上海辭書出版社所出《辭海ⷩ먗娡生分冊》在“醫學人物”中,收入上自傳說中的岐伯、黃帝,下至1975年去世的中醫研究院副院長蒲輔周,約5000多年的中國中醫藥史上,共收中醫中藥學界重要人物71人,其中山西僅有一人,即傅山。
在“傅青主”條中,釋述:“名山,……博涉經史諸子和佛道之學,提倡u2018經子不分u2019,目的在把諸子和六經列於平等地位。兼工詩文、書畫、金石,又通醫學。傳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書,疑係後人托名之作,但其書流行頗廣,有參考價值。”在辭海所收71名中醫中藥學界的“大家”中,絕大部分是一生專門從事醫藥的,精通經史或兼工書畫的僅七八人。隻有宋朝的沈括是政治家、科學家兼醫學家,傅山是思想家、道家學者、藝術家而又以醫名世的大醫學家。傅山他自稱“老夫學老莊者也。”,並將其豐富的道家哲學思想運用到醫學中。由此可見傅山在中國醫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他雖以“餘力”研究醫學,但卻稱得上是一位“醫學大師”,而決非一時一地的“名醫”。
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傅山的傳記收入《哲學》卷中,但同樣肯定他“又精醫學”。在《哲學》卷中所列中國古今哲學家約為200名,其中除傅山外,其餘諸人中講到精於醫學的隻有宋代的沈括。
傅山的臨床醫學著作
臨床基礎理論著作《外經微言》
《外經微言》,清代抄本,共分九卷,一卷論養生、天癸、月經、子嗣、壽夭,二卷論經絡始終、標本順逆,三四五卷論五行生克、髒腑氣化,六七卷論五運六氣、四時八風,八卷論傷寒、瘟疫,九卷論陰陽寒熱等,分別從不同角度闡發《內經》理論,有關學者認為是“學習和研究《內經》不可多得的參考資料”(《浙江省中醫雜誌》1982年第5期“醫苑之窗”。)
綜合性臨床著作《辯證錄》《大小諸症方論》《石室秘錄》
《辯證錄》(人民衛生出版社1964年版)以“證”為綱,共14卷,分外感科、內科雜症、婦科、外科、幼科5科,126門766症,理、法、方、藥悉備,年希堯(廣東巡撫)在序言中說該書“真有仲景諸公所未及者,而辯證折中補救,誠為仁人濟世救物之至寶”。《大小諸症方論》以“方”為綱,其中“小兒科方論”介紹小兒常見病24種用方37條,“雜症方論”介紹內、外、兒、婦、眼科病174症用方264條。顧炎武在序言中評為“衛生之善道,救死之良方”。《石室秘錄》又以“法”為綱,以128法統內、外、婦、兒、傷五科406症,體現了“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同病同治、異病異治”的規律。如體現地域差別的 “東南治法”、“西北治法”,體現時間差別的 “春夏治法”、“秋冬治法”,體現病變部位差別的上、中、下治法,體現病者年齡性別差別的老、少、男、女治法,體質差別的虛、實、肥、瘦治法等。
專科著作 《傅青主女科》、《男科》、《青囊秘訣》(外科)
《青囊秘訣》把外科疾病視為整體病變的局部表現,對21種瘡瘍,使用98條方劑口服內消,形成了係統的以消、托、補為主要內容的理、法、方、藥完備的外科醫療體係。《女科》、《男科》則流傳更廣,尤以《女科》著名,在當代中醫婦科仍奉為案頭必備之書。
傅山所作小楷<金剛經>,長篇楷書,一絲不苟,婀娜俊美,秀盈流暢,《中國書法全集》中選自作聯“竹雨鬆風琴韻,茶煙梧月書聲”,是當時傅青主關於其書法生活藝術追求明顯生動的描繪。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